自1910年Cernovedeow和Henvi第一次將紫外線消毒技術用于飲用水消毒,紫外線技術在水處理領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歐美許多國家的水處理廠中,紫外線殺菌器被廣泛采用。如在芬蘭的赫爾辛基處理能力達萬3的紫外線消毒裝置已在一家企業投入使用。從70年代末期開始,紫外線消毒技術被廣泛的應用于飲用水和市政污水的消毒工藝。
1987年在美國的佐治亞州,大約有1.3萬居民同時發生了腸炎癥狀,在自來水中找到了隱孢子蟲的囊卵,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隱孢子蟲病通過市政供水系統大規模爆發。1993年,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市政供水系統又一次被隱孢子蟲污染,40萬人同時腹瀉。1987年在國內也發現了人體隱孢子蟲病的病例,隨后其他一些省市也相繼報到了一些病例,在腹瀉患者中,隱孢子蟲的檢出率達13.3%。在發生疫情的引用水處理系統中,消毒工藝均采用氯化消毒法(包括氯氣、次氯酸鈉、二氧化氯和氯胺),經檢驗氯化消毒系統運行正常,并且保障足夠的余氯量和接觸時間。大量事實和研究表明,傳統的氯化消毒方法不能提供足夠的劑量,在隱孢子蟲侵入時不足以確保飲用水的供水安全。紫外線消毒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紫外線消毒反應器的不斷完善,從1993年對隱孢子蟲90%除率,達到1999年99.99%的去除率。紫外線技術已被認可為適合殺滅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和賈第鞭毛蟲(Giardia)消毒的技術,特別適用于地表水和其它易受感染水源。這也美國將紫外消毒工藝作為自來水消毒的最佳手段寫入供水法規中的原因。
紫外線消毒技術是一種物理消毒方式,具有廣譜殺菌能力,也是唯一不會產生消毒副產物的消毒方法。目前,紫外線消毒技術已經發展成為安全可靠、高效環保的消毒技術,在國外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我國,紫外線消毒技術因其節能環保的特性而日益受到注重與推廣,正逐步取代傳統化學消毒方法,成為主流的水處理凈化技術。而隨著紫外線消毒技術的不斷成熟,紫外線消毒產品在不斷進步的同時也逐漸得到國內設計師和終端用戶的青睞。